房貸荒對房市的衝擊:交屋潮、解約潮與建商資金壓力
作者:管理員
2025-09-04 ‧ 127次閱讀
房貸荒對房市的衝擊:交屋潮、解約潮與建商資金壓力

台灣房市近年交易火熱,但房貸卻成為一大難題。路透引述三名知情人士指出,央行已與多家銀行「喝咖啡」並釋出「彈性空間」,允許銀行在首購、新青安及危老都更等政策性貸款上稍微放寬,以解決當前房貸荒問題,減輕民眾排隊等貸與房市交屋潮壓力。

房貸荒對房市的衝擊:交屋潮、解約潮與建商資金壓力

一、房貸荒現象的浮現

台灣房市自 2020 年起持續升溫,加上低利環境與資金氾濫,推升建案交屋潮。然而,自 2023 年下半年開始,許多購屋族卻驚覺「貸不到款」成為現實難題:

  1. 銀行放款額度已接近上限

    • 依《銀行法》第 72-2 條規定,銀行對不動產放款有嚴格上限,被業界稱為「不動產放款天條」。

    • 隨著交屋潮來襲,銀行放款額度逼近限制,不得不放慢撥款速度。

  2. 央行強化不動產集中度控管

    • 央行 2023 年要求各銀行加強自主管理,避免資金過度流向房市。

    • 公股銀行因承作政策性貸款比例較高,壓縮了一般民眾的貸款可得性。

  3. 房貸等待期過長

    • 以往房貸申請後 23 週即可核貸、撥款,如今卻需要等待 13 個月。

    • 不少預售屋買方因貸款無法及時到位,只能選擇解約,進一步衝擊房市交易量。

二、央行的「軟性鬆綁」策略

根據路透報導,央行為了避免房市出現斷層,正針對銀行進行「微調」:

  • 溝通對象:主要為公股銀行與部分大型民營銀行。

  • 調整方向

    1. 在承作首購、新青安貸款時,給予額度彈性。

    2. 危老都更、自辦都更等政策性貸款,不再嚴格計入集中度考核。

    3. 只要不涉及炒房炒地,即便數字略偏離,也屬可接受範圍。

此舉等於「稍微開大房貸水龍頭」,讓銀行能更快放款給有急迫需求的購屋族,避免因行政性限制而拖慢市場。

三、首購與新青安族群的受惠

央行的彈性措施,對於特定購屋族群影響最大:

  1. 首購族

    • 近年房價屢創新高,首購族負擔沉重。

    • 央行釋出彈性後,首購貸款可望更快核撥,縮短等待期。

  2. 新青安貸款族群

    • 政府力推的「青年安心成家貸款」本已是購屋族重要依靠。

    • 央行協助銀行加速撥款,可避免因延誤而導致違約風險。

  3. 危老與自辦都更族群

    • 這些案子涉及居住安全與城市更新,政策性強。

    • 彈性空間能讓相關專案更快取得資金,推動都市更新進度。

四、房貸荒對市場的衝擊

房貸不只是金融商品,更是房市交易的關鍵基礎。房貸荒若持續,可能帶來多方面影響:

  • 購屋族壓力加大:交屋期逼近卻貸不到款,容易出現解約潮。

  • 建商資金鏈受影響:交屋延宕,建商資金回流變慢,可能影響新案推出。

  • 房市交易量下滑:貸款不易導致成交率下降,形成「有價無市」現象。

  • 金融市場風險升高:若解約潮擴大,恐影響銀行與建商的財務穩定。

五、央行的兩難:控管 vs. 放寬

央行之所以選擇「軟性鬆綁」而非全面開放,原因在於必須兼顧兩大目標:

  1. 避免炒房資金氾濫

    • 若完全放寬,資金可能再度湧入投機炒作,推升房價。

    • 尤其在台北、新北、高雄等熱門區域,房價已偏離所得水準。

  2. 保障剛性需求

    • 首購與自住需求若得不到滿足,將打擊年輕世代購屋意願。

    • 若房貸市場全面凍結,房市可能急凍,對總體經濟造成衝擊。

因此,央行的策略是「定向鬆綁」:針對首購、新青安等政策性貸款放寬,而對投資炒作保持高壓。

六、銀行端的挑戰與調整

雖然央行釋出彈性,但銀行仍面臨多重挑戰:

  • 資本適足率壓力:放款增加,銀行需確保風險準備金充足。

  • 利差縮小:央行不斷升息後,房貸利率上升,但同時資金成本也增加。

  • 審核機制:銀行需在速度與風險控管之間找到平衡。

  • 公股銀行壓力最大:需同時承擔政策性貸款與績效壓力,成為第一線衝擊者。

七、房市短中期展望

央行的軟性措施能否成功化解房貸荒,仍取決於市場供需:

  1. 短期影響

    • 房貸撥款速度有望加快,舒緩解約潮。

    • 建商資金壓力減輕,交屋進度回穩。

  2. 中期影響

    • 若利率維持高檔,購屋族負擔仍重,成交量難大幅回升。

    • 房市可能進入「量縮價穩」格局,部分區域仍有修正壓力。

  3. 長期影響

    • 若房貸荒解決,市場信心回復,剛性需求將持續支撐。

    • 但若房價與所得差距未縮小,年輕世代購屋壓力將長期存在。

八、專家觀點

根據多位學者與市場專家分析:

  • 房地產學者:此舉雖可解燃眉之急,但不等於全面放水,房市不會因此大幅反彈。

  • 金融業分析師:軟性鬆綁能避免系統性風險,但銀行必須更重視貸款品質。

  • 代銷業者:購屋族信心若回升,年底前成交量可望回穩,但價格仍難有大漲空間。

九、購屋族的因應策略

對於一般民眾而言,理解政策方向並採取應對措施尤為重要:

  1. 提前準備貸款文件:縮短銀行審核時間。

  2. 選擇政策性貸款:如新青安、首購貸款,核貸機率較高。

  3. 多家銀行比較:不同銀行對額度與審核速度差異大。

  4. 避免過度槓桿:房貸鬆綁不代表風險降低,仍需審慎規劃。

結語

台灣房貸荒問題,正考驗著金融與房市的平衡。央行選擇「軟性鬆綁」,在不破壞金融穩定的前提下,為首購族、新青安及政策性貸款釋出喘息空間。雖然此舉能舒緩交屋潮壓力,但房市的長期健全發展,仍需更多配套,例如提高住宅供給、合理化房價與所得落差。未來,如何在「抑制炒房」與「滿足剛性需求」之間取得平衡,將是央行與政府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