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炒房政策暫時休兵?金管會:年底前不再出招 業者:措施未鬆、仍難經營
作者:管理員
2025-11-03 ‧ 14次閱讀
打炒房政策暫時休兵?金管會:年底前不再出招 業者:措施未鬆、仍難經營

房市管控進入關鍵時刻!立法院新會期即將登場,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法備受矚目。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近日明確表示,至年底前不會再推出新的打炒房措施,現行制度已足夠,重點在於落實執行。此舉雖讓業界鬆口氣,但建商普遍認為「政策只是暫緩,非放寬」,房市資金緊縮壓力仍未解除。

🏘️ 政府打炒房進入「休兵期」 金管會強調制度已足夠

自 2020 年底以來,台灣房市在央行與金管會聯手下,已經歷了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。
央行陸續祭出貸款成數上限、豪宅貸款限制、建商購地融資控管等手段,金管會亦同步強化監理,從不動產專案金檢、調高房貸風險權數,到約束金融機構的授信比例,可說是多管齊下。

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 11 月受訪時指出,現行制度「已經夠嚴」,不需再加碼。他強調目前打炒房措施的關鍵在於「執行到位」,例如銀行授信審查是否落實、建商與代銷業的資金流向是否透明等,都是當前的重點。

👉 黃天牧強調:「不動產監理制度面已經完整,年底前不會再規劃新的打炒房措施。」
這句話,也被市場解讀為「政策暫時休兵」的訊號。

💬 建商鬆一口氣但不敢樂觀:政策沒鬆、只是暫緩

對此消息,高雄代銷公會理事長謝哲耀給予肯定,認為金管會此舉有助於「穩定市場情緒」,讓建商與購屋族暫時喘口氣。他指出,過去幾年打炒房措施連環上陣,從稅制、貸款到交易限制,全方位緊縮,使中小建商陷入資金周轉困難。

然而,謝哲耀也坦言:「這只是暫停新的打炒房,舊有的措施並沒有鬆開。」
這句話道出了業者心聲──銀行端的貸款審查仍嚴,融資成本高漲,加上房市交易冷卻、買氣下滑,讓中小型建商難以推案或轉手資金。

🔹 中小建商三大困境:
1️⃣ 資金週轉緊縮:銀行貸款不易取得,周轉金壓力沉重。
2️⃣ 庫存去化困難:買氣下滑,新案銷售期延長。
3️⃣ 成本上升:原物料與人工成本仍高,開發利潤被壓縮。

因此,即使金管會暫時不推新措施,建商仍面臨「進退兩難」的現實:想開發,錢不夠;想觀望,又怕市場轉弱。

⚖️ 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法成焦點 業界籲暫緩執行

近來,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正草案再度掀起熱議。該法案主軸在於限制預售屋換約轉售、加重炒作處罰、強化實價登錄查核權等,被視為打炒房的「終極版」。

不過,業者認為此法案若貿然通過,將讓市場雪上加霜。
謝哲耀直言:「房市已經夠冷,《平均地權條例》再上路,恐怕會凍結整個預售市場。」

他呼籲政府應該「審慎施行」,在整體經濟仍面臨通膨壓力、利率高檔的情況下,不宜再推新限制。他認為應該先觀察市場自我修正的能力,再決定是否調整政策。

📉 根據房仲業者統計:
2024 年以來,全台預售屋交易量已較高峰期減少約 30%,新案開工數同步下滑。若再推新制,恐導致開發商延後推案,進一步影響建築與就業相關產業鏈。

🏗️ 房市管控政策回顧:央行與金管會聯手四波打炒房

要理解當前局勢,得回顧過去幾年的政策脈絡。自 2020 年底房價飆漲以來,政府部會陸續出手,央行主導貨幣面緊縮,金管會負責監理與金融秩序。

🔹 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摘要:
1️⃣ 2020 年 12 月:首購以外的購屋貸款成數下調、豪宅貸款成數限縮。
2️⃣ 2021 年 6 月:建商購地貸款與餘屋貸款成數降低。
3️⃣ 2022 年 12 月:工業地貸款與企業購地融資納入管控。
4️⃣ 2023 年 2 月:金管會調高五類不動產貸款風險權數,要求銀行提列更多資本。

這些措施讓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速度顯著放緩。房價雖未明顯下跌,但房市熱度明顯降溫。

📊 根據內政部統計,2024 年上半年全台買賣移轉棟數約 13.2 萬棟,較前年同期減少約 12%。

💡 學者分析:金管會只是「推責」 房市仍需總體緊縮

景文科技大學財金系副教授章定煊指出,金管會認為現有制度足夠,表面上是合理的,但其實是一種「責任切割」。他認為:「金管會確實已做該做的,但問題在於整體資金太多。」

章定煊進一步說明,台灣目前的貨幣環境極度寬鬆,大量閒置資金仍流向房地產或金融市場,使得即使有管制,仍難抑制資產價格。

💬 他直言:「若沒有總體性的金融緊縮,金管會再怎麼出手也沒用。」

👉 他點出三大關鍵:
1️⃣ 央行貨幣政策仍寬鬆:利率未顯著上升,資金仍便宜。
2️⃣ 市場資金過剩:企業與個人存款高居歷史高點。
3️⃣ 政府財政刺激不減:公共工程與補貼支出持續推升流動性。

章定煊認為,若央行與財政部不共同調整政策,僅靠金管會監理措施,難以真正改變房市結構。他批評:「政府施政應該是一體的,不該由單一部會單打獨鬥。」

🧮 市場現況:房市分化擴大,北熱南冷

即便打炒房政策暫緩,房市並未出現全面回溫。根據房仲業最新統計,2024 年第三季全台房市呈現「北熱南冷」現象。

🏙️ 雙北市
高資產族仍活躍於市中心豪宅市場,特別是信義、松山與中山區,豪宅成交量維持穩定。

🏘️ 中南部地區
台中、台南、高雄等地則出現交易量明顯下滑,尤其是新興重劃區與預售案,退訂率上升,顯示購屋信心不足。

📉 根據實價登錄資料,2024 年第三季台南預售屋平均單價下滑約 4%,高雄則跌幅達 6%。

專家分析,這是因為中南部自住比例高、投資買盤退場,房價修正速度較快;而北部市場因土地稀缺與就業機會集中,房價支撐力道仍強。

🏦 銀行端壓力未減:房貸風險權數調升仍生效

金管會雖未再推新措施,但今年 2 月上路的「不動產貸款風險權數調升」仍在持續發酵。此政策要求銀行針對建商貸款、餘屋貸款、商辦貸款等類別提高風險權數,也就是要提列更多資本,以分攤潛在風險。

結果導致銀行放貸意願下降、融資成本上升。中小建商反映,原本利率約落在 2.2%~2.5%,如今普遍拉高至 3% 以上,甚至有個案逼近 4%。

💰 對銀行而言,這確保金融穩定;但對業者來說,卻是資金壓力雪上加霜。

🧱 建商策略轉向:小案場、合建、降槓桿

面對緊縮環境,不少建商已開始調整策略,以「降槓桿、輕資本」模式運作。

🏗️ 主流策略包括:
1️⃣ 合建分屋取代購地開發:降低初期資金需求,風險分攤。
2️⃣ 小案場靈活開發:轉向30~50戶的社區型建案,縮短開發周期。
3️⃣ 轉進二線城市:尋求土地成本低、競爭小的區域,如桃園中壢、台中太平、新北新莊副都心等。
4️⃣ 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:以不動產證券化方式籌資,降低銀行依賴度。

這些策略雖有助於減少風險,但也代表建商的獲利能力將被壓縮。房市若持續冷卻,小型建商勢必出現淘汰潮。

💭 房市展望:政策暫緩≠市場回溫

綜觀目前情勢,金管會暫停新措施固然讓市場稍微放鬆,但整體環境仍偏向緊縮。利率高檔、通膨未退、建築成本高企,加上買方觀望氣氛濃厚,短期內難以出現大幅反彈。

🔹 短期展望(2025 上半年)
房市成交量可望持平或微幅回升,主要來自首購族與自住需求。

🔹 中期展望(2025 下半年)
若央行未再升息,市場可能逐漸穩定,但預售屋市場仍需觀察《平均地權條例》的最終走向。

🔹 長期趨勢
台灣房市進入「慢漲、慢跌」的調整期,投機性買盤逐步淡出,自住需求將成為市場主軸。

🧭 結語:政策暫歇並非結束,房市仍需結構性改革

金管會宣布年底前不再推出新的打炒房措施,讓市場短暫鬆口氣,但實際上,房市仍處在金融緊縮與政策壓力的雙重夾擊下。

💬 正如學者章定煊所言:「貨幣政策不緊,金管會再做也無濟於事。」
要真正穩定房市,需跨部會協調,包括央行、財政部與內政部共同制定長期結構性策略。

🏘️ 未來關鍵在三點:
1️⃣ 穩健金融體系:防止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。
2️⃣ 合理稅制改革:兼顧抑制炒作與維護交易活力。
3️⃣ 增加居住供給:透過社宅、都更與老屋重建,緩解供需不平衡。

政策暫緩不代表風險解除。房市仍在一場「信心與現實」的拉鋸戰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