🔥 金融股再起!境外金融中心獲利「2」字頭倒數計時
作者:管理員
2025-10-02 ‧ 49次閱讀
🔥 金融股再起!境外金融中心獲利「2」字頭倒數計時

近十多年來,金融股一直被科技股掩蓋光芒,但隨著聯準會(Fed)重啟降息週期、美國放寬金融監管,金融業逐步走出金融海嘯陰霾。專家認為,全球正迎來一個全新的「金融時代」(The Era of Financials),美國、歐洲與日本銀行業的投資契機不容忽視。本文將深入解析金融股四大利多,以及三大區域的機會與風險,幫助投資人掌握金融業復甦脈動。

📌 金融海嘯後的金融股低潮

🌍 金融海嘯爆發至今,全球金融業歷經十多年低迷。各國央行採取超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,加上嚴格監管,使得銀行獲利能力長期受限。金融股表現落後科技股,投資人更將資金轉向成長性更高的新創與科技產業。

然而,隨著政策環境轉變,金融業正逐步擺脫過去的不利條件,迎來結構性與週期性利多。

🌟 四大關鍵利多 助攻「金融時代」

1️⃣ 零利率時代結束

💵 隨著主要央行逐漸退出負利率與零利率政策,銀行可重新受惠於利差擴大。對於依靠存放款利差的金融業而言,這無疑是強心針。

2️⃣ 金融監管放寬

📑 金融海嘯後,各國對銀行資本適足率、風險控管提出嚴格要求。但近期,美國、歐洲相繼放寬監管,使銀行能釋放資本,用於配息、庫藏股與放貸。

3️⃣ 信貸週期改善

🏦 企業與家庭經過長期去槓桿,如今再度具備加槓桿能力。這將推動放貸需求上升,銀行業務擴張空間大幅提升。

4️⃣ 殖利率曲線趨陡

📈 殖利率曲線的變化,影響銀行的放款收益。當曲線變得陡峭,銀行長短期利差擴大,直接改善獲利結構。

🇺🇸 美國金融業:監管鬆綁迎春風

🌟 美國金融股正迎來政策紅利。聯準會調整壓力測試機制,降低大型銀行資本要求,預估可釋放約 10% 的資本,投入分紅、庫藏股與貸款業務。

📊 加上近年美國銀行財報表現超乎預期,資產負債表抗震能力更勝金融海嘯前。企業與家庭重拾槓桿,也將成為推動銀行獲利的重要引擎。

🇪🇺 歐洲銀行:評價面仍具上升空間

🏦 德國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,推動信貸需求;同時,歐洲逐步放寬嚴格監管,扭轉了希臘債務危機後的壓力。

📈 歐洲銀行股近年已反彈,但評價面仍不算昂貴。尤其是希臘銀行業,快速降低不良貸款、提升資本適足率,有望恢復配息與庫藏股,市場信心逐步回升。

🇯🇵 日本銀行:再通膨環境下的受惠者

💴 日本擺脫長年通縮,薪資與服務價格上升,進入再通膨階段。雖然央行政策正常化進展緩慢,但殖利率曲線卻是全球最陡峭之一。

📊 當長短期利差擴大,日本銀行將直接受惠,這是近 30 年來首度享受再通膨紅利。

📊 金融股與科技股的對比

📉 過去十多年,科技股成為資金寵兒,而金融股相對沉寂。但在高利率壓抑科技估值的背景下,金融股的「價值股」特質反而更吸引長期資金。

✅ 與成長型科技股相比,金融股提供穩健殖利率、較低本益比,以及結構性改善的基本面,有望迎來資金回流。

🧐 投資金融股需注意的風險

⚠️ 雖然金融業迎來復甦,但投資人仍需關注幾大風險:

  • 全球經濟若再陷衰退,放貸需求恐下滑。
  • 地緣政治風險,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動盪。
  • 金融監管政策若再度收緊,將影響資本運用彈性。

因此,選股時應鎖定資本適足率高、財務穩健、具國際競爭力的銀行或金融機構。

🔮 展望:金融股新時代

🌟 綜合觀察,美國監管鬆綁、歐洲評價修復、日本再通膨等多重利多,將推動金融業進入新時代。投資市場長期以來聚焦科技,如今金融股有望翻轉,成為下一波亮點。

📌 對投資人而言,這不僅是金融股的復興,更是資產配置多元化的重要時機。

✅ 結論

「金融股的時代」或許真的來了。過去被低估的金融業,正因利差擴大、監管放寬、信貸循環復甦與殖利率曲線趨陡等四大利多,迎來翻轉。投資焦點不再只有科技,金融股也將重新站上舞台,帶給投資人新的想像空間與報酬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