🚫 房貸鬆綁≠買得起!揭開年輕人仍無法上車的結構性矛盾
作者:管理員
2025-09-15 ‧ 21次閱讀
🚫 房貸鬆綁≠買得起!揭開年輕人仍無法上車的結構性矛盾

行政院拍板將新青安貸款排除《銀行法》第72條之2的「限貸三成」規範外,原意是解決公股行庫承貸受限、民眾房貸申請困難的問題。雖然政策被視為替低迷房市注入強心針,但央行與銀行的兩大「緊箍咒」卻未鬆綁,年輕人買房的門檻依舊高,政策效應恐怕難以如想像中樂觀。

📌 新青安貸款政策的背景與初衷

新青安貸款自 2023 年 8 月上路以來,目標是 協助首購族與年輕人安居。截至 2024 年 7 月,核貸戶數突破 13 萬戶,總金額近 1 兆元,其中 73% 借款人不到 40 歲,顯示確實觸及政策目標族群。

然而,公股銀行因配合政策承擔大量新青安房貸,使得整體不動產放款規模逼近《銀行法》限制的 三成天花板。這也導致銀行開始出現「排隊放款」、「申貸等待」等問題。

為解套,行政院在 2025 年 9 月 4 日正式宣布:新青安貸款將不再納入《銀行法》第72條之2計算,並由金管會發布解釋令,9 月 1 日起的新撥款案件全面適用。

🔍 《銀行法》第七十二條之二的放款限制

《銀行法》第七十二條之二明訂:
👉 銀行對不動產放款金額,不得超過其「存款+金融債券發行總額」的 30%。

此規範的目的是 避免銀行過度集中於房貸業務,忽略實體產業融資,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。

但隨著新青安推動後,公股銀行配合政策承貸,房貸占比快速攀升,逼近法定上限,進而 壓縮銀行對一般自住客的放款空間

因此,這次的「鬆綁」政策被視為讓銀行重新有能力承作房貸,理論上能縮短民眾等待核貸的時間。

⚖️ 政策鬆綁為何引發爭議?

政策甫公布,外界立刻出現兩種聲音:

  1. 正面期待
    房仲、代銷業者普遍認為,銀行「水龍頭」重新打開,有助於房市回穩,減輕市場低迷氛圍。

  2. 負面質疑

  • 有人擔心 行政命令凌駕法律,恐開啟灰色先例。

  • 另有學者警告,政策可能讓資金再次湧入房市,助長炒房。

然而,即使拋開這些爭論,新青安鬆綁對房市的實質刺激效果,恐怕仍有限。原因在於:央行與銀行內部的兩大限制依舊存在

🏦 緊箍咒一:央行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」管制

央行在 2020 年推出 選擇性信用管制,當時的理由之一,就是銀行對不動產放款比率過高,達到 35.9%,逼近歷史高點。

根據統計:

  • 2023 年第一季:集中度達 37.6%

  • 2024 年 7 月:仍高達 36.7%

📊 即便行政院排除新青安不計入《銀行法》計算,但央行仍 堅持集中度計算不會因新青安而調整。換句話說,銀行的放貸天花板依舊存在

央行的立場很明確:

  • 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」不能因任何特定政策而排除。

  • 若放寬,將失去觀測與管控市場的依據。

這代表,即使行政院鬆綁,央行仍會盯緊數據,銀行在承貸時仍然小心翼翼,避免超標。

🏢 土地銀行的回應,揭示市場現實

土地銀行並不受《銀行法》第72條之2限制,理論上可更積極承作新青安,但該行仍坦言:
👉「若央行集中度規範不放寬,就算行政院鬆綁,土銀也不會增加貸款承作量。」

此話凸顯出 央行立場的重要性,也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實的關鍵。

💰 緊箍咒二:房貸「收支比」限制

除了央行外,銀行在內部授信審查上,也有一個核心規範:貸款收支比(Debt-to-Income Ratio, DTI)

一般而言:

  • 公股銀行會要求「房貸月付金 ≤ 借款人月收入 50%」。

  • 若收入 6 萬元,每月最高只能背房貸 3 萬元。

這對高房價環境下的年輕人來說,形同「隱形門檻」。

🏷️ 舉例:
台北市一間 1500 萬元房子,即使貸款八成(1200 萬元),20 年期、利率 2%,月付仍需約 6 萬元
這意味著,借款人至少要月收 12 萬元以上,才可能過關。

換句話說,即使新青安提供低利率與優惠,但 房價基期過高,仍讓多數年輕人「看得到吃不到」

📉 銀行的審核觀點

銀行主管表示,承貸評估不僅看「法規限制」,還涉及以下因素:

  • 🏦 借款人收入穩定性

  • 📊 信用與負債狀況

  • 🏘️ 房屋價值與地段

  • 👩‍💼 借款人職業與年齡

在資金緊縮的大環境下,銀行會傾向 選擇低風險、高穩定族群,新青安貸款戶不一定成為首選。

🏗️ 房市需求能否被帶動?

雖然政策看似釋放資金空間,但市場專家多持審慎態度:

  1. 需求面問題未解決
    年輕人普遍收入增幅追不上房價上漲,房貸負擔率居高不下。

  2. 銀行承作動能不足
    央行與內部審核機制未鬆綁,銀行不會貿然大幅增加承作量。

  3. 投資客影響有限
    由於新青安僅限首購自住,對炒房族群影響不大,市場買氣不一定回升。

🌍 國際金融環境的牽動

房市是否回溫,還需觀察:

  • 📈 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

  • 💹 全球資金流動與美元強弱

  • 🏦 台灣央行後續是否跟進降息

若利率維持高檔,即使新青安鬆綁,購屋族群仍會因房貸壓力卻步。

📊 對年輕人的真實影響

雖然官方數據顯示已有數十萬年輕人受惠,但市場實況卻是:

  • 多數在 中南部房價相對低的蛋白區 才能適用。

  • 在雙北高房價地區,新青安優惠 不足以彌補高總價壓力

  • 因「收支比」卡關,許多年輕人連申貸資格都過不了。

這導致 政策成效有限,難以改變年輕人買不起房的結構性問題

📝 專家建議與未來展望

  1. 政府面

  • 應加速推動社會住宅,真正提供低價租屋選擇。

  • 政策設計應避免與市場脫節,僅在資金面做文章。

  1. 銀行面

  • 可針對首購族適度調整「收支比」標準。

  • 增加審核彈性,避免機械式拒件。

  1. 購屋族面

  • 年輕人應評估自身負擔能力,不宜盲目進場。

  • 可先從小坪數、蛋白區或交通便捷地段著手。

🎯 結論:新青安鬆綁是「假性利多」?

新青安排除《銀行法》規範,確實解決了部分銀行承貸受限的問題,但:

  • 央行集中度管制未鬆綁

  • 貸款收支比限制仍存在

這兩大「緊箍咒」使得政策效益大打折扣。

對房市而言,新青安鬆綁更像是一劑「心理安慰劑」,短期或能提振市場信心,但對年輕人而言,房價高企與銀行門檻依舊存在,購屋夢仍是「看得到、吃不到」。